在我們的生活中,凡是大家能看見的正在發生的事情,都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力量經過長期積累而最終爆發出來的結果。俗話說,眼見為實,但其實眼睛是最不可靠的,它隻看到了結果,而經常忽視過程牛熊證分布

  在我看來,人生的一大智慧就是學會用大腦來洞察世界,用推理來透視表面現象之下隱藏的潛流。

  我們今天就用這種思路來聊聊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通貨膨脹。

  記得90年代初,我有一次坐車從成都到九寨溝去旅遊,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懸崖峭壁,路況也不太好,有時連錯車都很困難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急轉彎,公路一側是萬丈深淵,另一側在陡峭的山頂上立著一塊巨石,我覺得這時如果發生一點輕微的地震,這塊巨石立刻就會滾下來,我手心裏一直在出汗,好不容易走完了這段最危險的路。

  這麽多年過去,那塊巨石的印象一直深深地紮在了腦子裏,我常常在想,要是那塊石頭從山頂上滾下來,那將產生多麽驚人的破壞力。大家都知道,山頂的巨石擁有勢能,一旦滾下來就變成動能,要是砸到汽車上,那就是巨大的動量,質量乘以速度,那汽車恐怕就會被撞飛起來。

  其實,貨幣與物價的關係也是如此,貨幣隻有流動起來才會對物價產生沖擊。靜止的貨幣就像那塊山頂的巨石,貨幣數量再大也不會直接沖擊物價,而貨幣如果滾動起來,它對物價的沖擊力就是貨幣的數量乘以貨幣的速度。歷史上就發生過貨幣的巨石滾下山來,造成了毀滅性的經濟災難。

 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1923年德國的超級通脹。在1914-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,參戰各國為了打贏戰爭,都拚命超發貨幣,以便從經濟中壓榨出更多的資源。

  1923年德國通貨膨脹千億就買個面包

  德國在戰爭中超發了8倍的貨幣,但物價隻上漲了50%,這是怎麽回事呢?原來一戰之前,德國馬克是金本位製,貨幣與黃金掛鉤,物價幾十年基本不變,德國老百姓早已習慣了物價的長期穩定。雖然戰爭爆發後,政府中止了金本位,開始加印鈔票,但德國老百姓普遍比較保守,非常愛存錢,他們覺得戰爭總是會打完的,馬克還會回到金本位,物價最終會重新降到戰前的水平,現在政府超發貨幣,工資也高了,這是存錢的好機會。

  德國人以超強的忍耐力漠視貨幣超發和物價上漲,大家花錢少而存錢多,貨幣流動速度較慢,因此雖然貨幣總量增加了,但物價漲幅遠遠落後於貨幣超發的速度。

  1918年德國戰敗,割地賠款,財政惡化,德國政府壓力山大,怎麽辦?德國政府覺得既然戰爭中超發貨幣後果並不嚴重,現在繼續印鈔票問題應該也不大。於是,從1919到1923年德國繼續狂印貨幣來挽救財政危機。其實,此時的德國馬克已經變成了山頂的那塊巨石,超發貨幣就是在不斷晃動這塊石頭。

  兒童在街上玩著一文不值的紙幣

  終於到了1923年,德國老百姓突然意識到,物價再也會不回到戰前了,未來隻會越來越高,再加上法國占領了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外部刺激,5月中旬的一天,大家幾乎同時湧向商店,見啥買啥,瘋狂搶購,德國人多年的儲蓄就像山洪暴發奔湧而出,貨幣流動速度驟然加快,物價開始大幅上漲。

  這就產生了更大的貨幣需求,於是,德國造幣廠加班加點地印錢,更多的錢造成了更大的恐慌,物價完全失控,大家領到工資,必須立刻推著小推車跑步去買東西,小推車不是拉商品的,而是運鈔票的,買東西不跑步,到商店就漲價了。

  短短半年的時間,德國馬克的匯率就從1美元兌9000馬克,貶值到1:4200000000000馬克(1:4.2萬億),德國馬克徹底崩潰。

  德國1923年20萬馬克紙幣

  結果,外國人蜂擁而至,到德國廉價搶資產。任何一個手上有一些美元或英鎊的人,在德國都可以生活得像個國王。幾美元就可以使人過得如同百萬富翁一般。德國人祖上幾百年積蓄下來的藝術品、珠寶、精美家具、不動產,被外國投資者洗劫一光。

  想想看,假如你是德國的老百姓,看著祖傳家產被洗劫,會不會產生強烈的復仇沖動和排外情緒?可以說,1923年的超級通脹,奠定了10年後納粹崛起的社會基礎。

  俗話說,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。德國的超級通脹距今已經近百年了,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但貨幣與物價之間的規律卻超越了時間。

  當今的世界,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通貨膨脹,而是通貨緊縮,就是物價長期低迷,消費不振。比如在日本,大學生的平均起薪長期停滯在20萬日元左右,物價也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
  日本央行甚至把提高通脹作為奮鬥目標,用盡了零利率、甚至負利率等各種政策來刺激物價上漲,逼著老百姓去消費,求著企業來貸款,竟然還是效果不佳,這就叫牛不喝水強按頭。同樣,美國、歐洲、亞洲的通脹率都不高。

  但我們知道,世界各國這十年來超發貨幣的情況都很嚴重,比如美國的基礎貨幣就膨脹了5倍,可是為什麽物價卻沒有反應呢?原因就是,貨幣規模在暴漲的同時,流動速度卻在大幅減慢。形象地說,就是山頂上的貨幣石頭變大了好幾倍,但滾動在一片緩坡上,速度越來越慢。

  貨幣的數量很直觀,但貨幣的流動速度比較抽象。舉個例子,假如年初你有100元塊錢,元旦吃了一頓飯,這張鈔票就流到了餐館老板的手中。但餐館老板愛存錢,舍不得花這100元,一直等到情人節,才給老婆買了一大束玫瑰花,鈔票於是流到了花店老板手中。但花店老板生意太忙,直到年底才去看了一場電影,於是鈔票轉移到了電影院。

  我們看到這張鈔票在一年中通過吃飯、買花、看電影換手了三次,參與交易的總價值為300元,那麽這張鈔票的流動速度就是交易總金額300元除以100元鈔票,即每年3次。如果將這個道理放大到國家,所有交易金額的總和就是GDp,所有參與交易的貨幣總和就是廣義貨幣M2,貨幣流動速度就是GDp/M2。

  在現實中,貨幣流動的速度其實遠遠達不到3次,中國現在不到0.5,就是100塊錢的鈔票需要兩年才能花出去一次,為什麽?因為老百姓超級熱愛存錢。美國的貨幣流動速度是1.44,是中國的三倍左右,說明美國人不太喜歡存錢,花錢比我們要生猛多了,但是這個速度也比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慢多了,那時的貨幣流動速度能到2。這個現象在世界主要國家都是類似的。

  為什麽貨幣寬鬆和零利率政策沒有讓貨幣流動加速呢?當年德國人玩同樣的遊戲,怎麽就會搞砸了呢?原因要從貨幣的本性去分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izhu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